金山 上海湾区高新区崛起千亿产业集群

2025年07月09日 09:00:43产业集群浏览量:0次

      十年珍藏一块“大衣料子”,今日裁出千亿产业新图景!作为上海最年轻的市级工业园区,位于金山区的上海湾区高新区正在书写产业跃迁的传奇。

  在这里,珍藏十年的“大衣料子”终遇雷克萨斯新能源车项目,激活千亿级汽车产业生态;在这里,“一棵树长成一片林”,和辉光电带动500亿新型显示产业链集群崛起;在这里,无人机“无中生有”开辟低空经济新航道,生物医药“垂直生态”缩短新药研发周期……这不是零散项目的叠加,而是精心培育的产业森林——以“3+3+X”产业体系为根基,以链式协同为纽带,上海湾区高新区正从上海的“西南远郊”,蝶变为磁场强劲的产业创新高地。

  “十年的空间‘留白’,是战略定力,更是对未来的笃定。我们将持续以‘湾有引力’赋能产业创新,为金山乃至上海的高质量发展贡献‘高新力量’。”上海湾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,新金山发展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孙莉军表示。

 从“零散拼图”到“千亿画卷”

  6月27日,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正式在上海湾区高新区破土动工。这挥下的第一铲,不仅为这片热土揭开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篇章,更标志着一座承载千亿级产业雄心的“现代国际新能源汽车城”正加速崛起。

  可能,事到如今,很多人都还有这样的疑问:这么大的项目,地是从哪里来的?

  上海湾区高新区给出了答案。前几年,园区就下功夫盘活低效用地,释放出不少零散用地指标,一番腾挪转移,不到半年迅速“拼出”1692亩产业地块,相当于160个足球场。

  园区相关负责人坦言,这块土地,园区珍藏将近10年,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,很难找到如此大面积且完整的工业地块,“这是一块极其难得的‘大衣料子’,四四方方很工整,任何人看了都会心动。”虽然很多企业都看上了这一块稀有的“大衣料子”,但是考虑到项目体量和产业完整性,上海等了十年,终于等来了最合适的项目。

  总投资140多亿元,作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汽车品牌,丰田将上海工厂定位为“环保全产业链”试验场,除了研发生产纯电动车型,还将同步布局固态电池研发、氢能应用及电池回收技术。

  雷克萨斯项目的意义已远超单体投资,上海湾区高新区正以此为契机,再造区域汽车产业基因。立足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,园区积极承接其辐射带动效应,努力实现从单一项目到完整生态的跨越,主动融入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蓝图。目前,金山全区已集聚159家汽车产业链企业,涵盖研发设计、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全链条。

  正是因为雷克萨斯项目,金山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为全区七大重点产业之一,通过政策引导与产业联盟作用,推动本土企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跃升。汽车新城的产业再造更在“跨界融合”中显现格局。当高端化工基地为电池材料研发提供支撑,当新型显示企业切入车载屏幕赛道,当氢能产业与新能源汽车相互赋能,园区正以链式思维打破产业边界。

  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生态繁荣”

  历经二十多年的精耕细作,上海湾区高新区从一片基础设施几近空白的土地,崛起成为长三角区域一颗璀璨的产业明珠。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行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,构建起以生命健康、智能制造、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“3+3+X”现代化产业体系。目前,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园区工业总产值75%以上,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。

  在智能制造领域,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的发展堪称教科书式案例。核心企业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中小尺寸AMOLED显示屏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,自十年前落户园区以来持续深耕:首期投资70.5亿元建成国内首条第4.5代AMOLED量产线,二期追加投资272.18亿元建设第6代生产线,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我国首家量产AMOLED面板的上市公司。园区敏锐把握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,围绕和辉光电开展“强链补链增链扩链”精准招商,现已集聚奥来德、升翕光电、繁枫真空等3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,形成从材料、设备、组件到智能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覆盖。整个产业集群总投资超500亿元,其中奥来德2023年投产的AMOLED发光材料项目,其产品送往下游和辉光电生产线仅需10分钟,创造了“园区内循环”的极致协同效率。这种“从一棵树到一片林”的发展模式,还延伸至智能装备、汽车零部件、3D打印等近百家企业构成的多元化制造矩阵。

  无人机产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代表,实现了从“无中生有”到“落地开花”的跨越式发展。依托华东无人机基地这一国家级平台(集民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空港于一体),构建起“一基地七中心”产业生态。基地累计引进近50家产业链企业,涵盖整机制造(如飞行控制器研发)、关键材料(如碳纤维机身)、场景应用(如海岛物流)等全链条。

  2024年3月上海低空协同管理示范区在金山率先启动,为规模化应用扫清空域障碍。产业化进程中的鲜活案例俯拾皆是:无人机配送咖啡外卖仅需8分钟送达,从浙江舟山运输海鲜到上海实现“跨海鲜达”,这些场景应用已成为区域特色名片,未来将拓展至城市管理、应急救援等20余个领域、100余个应用场景,朝着打造“全国无人机规制标准首发区”的目标迈进。

  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十年培育,建成上海生物医药五大特色产业园之一的湾区生物医药港。目前,这里已汇聚超50家企业,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垂直生态链。在应用端,科济制药突破CAR-T细胞治疗技术瓶颈,已有产品上市,让肿瘤创新药惠及全球患者;在关键支撑环节,上海砥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南模生物子公司)填补临床前研究空白,其研发的11000种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中,“科研鼠”单品价值超万元,服务着园区80%的药企。这种“从实验室小鼠到创新药物”的全链条协同,使新药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4个月;在平台端,凯莱英连续流技术实现小分子全流程高效生产,酶催化技术突破关键中间体合成,多肽产能超2万升支撑GLP-1商业化,欧美基地强化全球交付,ADC订单占比超50%,形成了覆盖药物全周期的技术平台体系。产业载体持续升级,张江金山创新医药产业园通过“研发在张江、转化在金山”模式,吸引跨境项目加速落地。

  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是产业集群壮大的核心支撑。2016年引进的初创企业特百佳科技,在园区全周期服务下,已成长为年产值超10亿元新能源重卡动力系统“隐形冠军”。当前,园区正加速三大战略布局:深化无人机低空经济场景创新,共建长三角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,强化新型显示产业链韧性。

  二十多年发展铸就坚实根基:园区累计集聚395家实业企业(规上186家),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2家、国家级“小巨人”企业10家。一本企业名录从薄到厚的过程,就是一座园区的发展创新史。二十多年来,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。园区的产业发展正逐步形成“大象”领舞、“小而美”共舞的生动局面。

  从“西南远郊”到“湾有引力”

  在上海西南部,一座年轻的产业高地正在崛起。上海湾区高新区通过构建“磁场生态—家人服务—品质生活”三位一体发展模式,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园区向现代化产业社区的华丽转身。

  产业生态的磁场效应在这里充分显现。以华东无人机基地为例,这个全国试飞频次领先的测试区,不仅拥有模拟城市、海岛等六类地形的试验场,更吸引碳纤维材料、飞控系统上下游企业不断集聚,形成“上午研发测试、下午量产交付”的产业闭环。特百佳动力的发展轨迹更具代表性:从2016年6人创业团队起步,到2024年产值突破10亿元,其成功离不开园区打造的阶梯式培育体系——初创期提供300平方米共享实验室,成长期协调9000平方米厂房48小时到位,成熟期配套建设极端工况测试场。这种精准滴灌模式,使类似企业平均成长周期缩短20个月。

  服务创新是园区最鲜明的标识。“湾有引力”品牌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:在空间保障上,实行“提前剧本式”推进机制,上海麻沼化妆品创造3天办结四证的“金山速度”;在金融支持上,“湾区贷”产品累计投放7.69亿元,12家科技企业借此突破研发瓶颈;在人才服务上,3000套人才公寓、2所国际学校、三甲医院分院构成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。现代电梯中国区总裁李明感慨:“园区代办跨国总部设立手续时,比我们更熟悉审批流程。”

  产城融合的深层变革正在发生。张江金山生物医药园创新“研发在张江、转化在金山”模式,通过样本库共享、临床试验数字化等平台,使药品上市周期缩短14个月。先正达种业利用园区跨境数据流动试点,实现中欧育种数据实时交互,研发效率提升40%。这种“科创新城”的发展理念,使区域人口结构发生质变——近三年新增硕士以上人才占比达37%,平均年龄31.5岁。

  正如上海新金山工业投资发展公司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彭喜军所言:“我们要让企业在这里找到家的温度,让人才获得城的质感。”这座年轻的产业新城,正在书写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生动范本。

 

更多相关产业资讯请关注:上海金山经济开发区:http://sh.taxs.vip/park/view.html?id=14720

展开
上海园区招商网